近日,本報報道廣西建成全國最大馬尾松基因庫的消息在網上熱轉,這是廣西林科院聯合南寧林科所等多家單位,經過30個年頭的系統聯合攻關取得的成果,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0.45億元、間接經濟效益62.68億元。
在為此付出心血、作出貢獻的眾多人員中,有一位科研工作者恰好1987年參加工作,至今整整30個年頭,一直甘為松樹做嫁衣,不停地給松樹配對雜交,同事們親切地稱他為“松樹媒人”,他是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個人、南寧林科所松樹專家黃永利。
給松樹做媒,一年四季翻山越嶺有得忙:春季給松樹授粉,夏季搜集種質資源,秋季記錄分析雜交生長狀況,冬季則要點好“鴛鴦譜”……年復一年,30個春夏,上萬次試驗,“媒人”們篩選出150多個二代育種材料。
1 漂洋過海“迎親”
在林科所西南角的基因庫里,有馬尾松、濕地松、南亞松、細葉云南松等10多種代表性松樹,各具高脂或高材等不同性狀。在翠綠欲滴的松林中,針葉顏色微黃的南亞松特別“搶眼”,就像婀娜多姿的“金發姑娘”。
南亞松“老家”在海南,“北嫁”南寧可謂漂洋過海。黃永利至今還記得,跨海迎娶“金發姑娘”,一路上歷盡艱辛。
2013年,他帶著科研團隊赴海南,來到山勢險峻的霸王嶺林區。夏季暴雨如注,山路凹凸不平,車子開上陡坡,輪子打滑空轉,司機趕緊倒擋后退,看不對勁猛然來個急剎車,停穩一看,好懸——一個后輪已經懸空在山崖外,下面是百米深淵!
大家撤下車來,個個倒吸冷氣。驚魂甫定,有人建議先撤離險境,等天氣好轉再來。黃永利知道,松果正要開裂,等天氣好轉就失去時機,只能再等來年。他跟同事說起年輕時一件往事:他背著“蛇皮袋”,土氣巴巴獨自走進山野,找到一片理想的松林,正準備采種,卻被當地農民誤為盜賊,說了些威脅警告的話,他委屈得扭頭就走。回到單位,開好介紹信,立馬再趕去,松果已開裂。等到第二年,帶著介紹信再去,發現松樹被農民砍掉了。他懊悔不已,從此再不敢誤時。
同事們被他的故事打動了,跟著他繼續走進原始森林深處,在崖頂上找到3株南亞松優樹,樹枝上沉甸甸掛著一簇簇球果。
雨過天晴,藍天下白云飄飛,千山萬壑更加清秀。黃永利無暇欣賞眼前美景,率先爬上大樹,采收松果,剪摘穗條。山螞蟥悄無聲息地爬上手臂,松毛蟲從額頭爬到脖子……他忍住奇癢劇痛,專心采摘松果、穗條。
“山螞蟥、松毛蟲,小兒科!”黃永利說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來,竟然一臉平淡。他說,熱帶叢林里危險動物很多,野地宿營一覺醒來,看到毒蛇蟄伏在側,才知道與毒蛇“共眠”了一宿。
他們在霸王嶺呆了整整一個星期,白天上樹摘果采穗,晚上樹下宿營。黃永利一行從200多株優樹上,采集到6000多根穗條和150多公斤球果。從此,松樹王國的“金發姑娘”落戶南寧。
辛勤汗水變成累累碩果:南寧市林科所種質資源庫收集了國內外2800個松樹優樹無性系,成為廣西最大的松樹種質資源庫,躋身國家第一批重點林木良種基地。
2 新春佳節“完婚”
2015年,黃永利回天等縣老家過年。一個兒時伙伴初三給兒子辦婚禮,邀請“鐵哥們”一定來喝喜酒。
初一早晨,迎春鞭炮放過,黃永利的妻子就開始收拾行囊,準備一起回南寧。她知道,在丈夫心里,松樹比兒子都親。春節期間正是松樹花期,他要回林科所給松樹主持“集體婚禮”——即便兒女的婚禮也要讓開。
林科所春色滿園,墨綠松林間,嫩綠的春稍成排成群豎起,球形的雌花長在頂稍,婷婷玉立,這是“新娘”;紅色的雄花裹著稍條,熱情奔放,這是“新郎”。春風拂面,陽光溫和,金色的蜜蜂在林中飛來舞去,喜氣洋洋。
被選定人工授粉的“新娘”,已經套上白色紙袋,就像披上了圣潔的“婚紗”。黃永利解釋,套上紙袋為的是防止春風、蜜蜂亂點“鴛鴦譜”,導致掛果后分不清“父親”究竟是誰。
初二一早,黃永利和同事們就忙開了。人工授粉的過程十分繁瑣,要觀察春稍是否開花,一發現雌花有“發情”苗頭,立即套上紙袋保護起來;等雄花也“發情”后,便用“吸耳球”將花粉抽到球內存放。
“吸耳球”就是修理手表清理雜質的“吹氣球”,既能抽花粉,也能噴花粉。在包裹雌花的紙袋上開個小口子,把“吸耳球”的長嘴伸進去,噴入雄花粉,再封好口子——“房事”到此就算完成了。每年新春佳節,黃永利和同事們都給200多對松樹辦“集體婚事”。
松樹花期短,只有三到四天。不同的樹開花時間也不一樣,有的春節期間開,有的則“拖”到陽春三月。天氣變化也影響松樹“情緒”,比如寒潮突降,嬌花怕冷會自動收縮,頗有“羞花閉月”的意思;天氣好轉,許多樹又同時開花,“媒人”們只能疲于奔命。
“在家好好享受新春佳節,誰不想呀!”黃永利實話實說,松樹花期短,人工授粉最講究“吉時”,耽誤不得。
每年春節7天長假,黃永利事實上只有兩天——除夕回天等老家盡為人子之孝,初一又得回南寧林科所盡本職之責。黃永利的妻子是壯族,老家就在一個多小時車程的橫縣,按壯家習俗,大年初二姑爺是要陪妻子回娘家拜年的,而這一天恰恰是黃永利和同事們給松樹辦“集體婚事”的第一天。為此,黃永利夫妻采取“均衡”策略,分配好難得的兩天春節假日:頭年回夫家,次年回娘家,年復一年,循環往復。
3 “強扭的瓜”更甜
春末,黃永利走進郁郁蔥蔥的松林,調查2009年種植的子代測定林。林中有50個濕地松雜交家系,每個品種5株。
24號平均高20米,胸徑20厘米,分別比上年又增加了2米和2.85厘米。它是50個家系中生長最快的一個。7年生松樹,平均每年長高2.86米,胸徑長寬2.85厘米。
“基本可以認定,24號是最好的雜交組合。”黃永利介紹,下一步要從基因庫選擇10個優良品種與它雜交,選育二代良種。
24號的出色表現,居然來自不經意的組合。2005年冬季,科技團隊在點“鴛鴦譜”時,24號的“父母”長得并不出眾,加之“名額”有限,開始時被排除在“集體婚事”之外。最后確定“配對”名單時,黃永利突發奇想:既然都是“包辦婚姻”,讓不出眾的松樹也當當“新娘”“新郎”又何妨?于是增加一對“名額”,讓這對平凡松樹雜交出24號——沒想到反而培育出一個出類拔萃的后代!
松樹良種選育是一項浩大工程,每年都要從基因庫2000多個松樹無性系中,選擇400多個配對,然后再從它們的“子女”中擇優再配對,一代代接力選育。配對雜交實施“一妻多夫”或“一夫多妻”制,有些甚至“一妻十夫”,即用十種雄花分別給一種雌花授粉——這樣廣種薄收,“強扭的瓜”也有甜的,而且總會有更甜的。
如果說野外采種、人工授粉費功夫,點“鴛鴦譜”雜交配對傷腦筋,那么觀測分析既費功夫又傷腦筋。人工授粉后要建檔立卡,隨時觀察授粉后的生長情況,還要詳細記錄下來。黃永利寫滿文字、數字的筆記本堆了半個辦公室。
2011年(nian),南寧林科所建(jian)成廣西第一個馬尾(wei)松第二代種子(zi)園(yuan),黃永(yong)利也從毛頭小伙(huo)子(zi)變(bian)成鬢發花白人。2014年(nian),49歲的他獲評(ping)為教授級高(gao)級工程師(shi),成為廣西屈(qu)指可(ke)數的松樹良種選育(yu)專(zhuan)家。他的愿(yuan)望是:退休前爭取完整收集三(san)代種子(zi)園(yuan)的建(jian)設(she)材料,為后(hou)來者建(jian)園(yuan)打(da)下可(ke)靠基礎(chu)。